close

103.7.6.(1)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關係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座落於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西湖之畔、清源山下,於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築面積23332平方米,

採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台兩地傳統建築“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

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

103.7.6.(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是研究大陸與台灣關係史特別是閩台關係史的重要學術機構。

103.7.6.(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博物館採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

四道斜階構成博物館建築的外觀主體,很好的體現了設計理念,

同時達到了主體建築天圓館頂到地方的過度,恰到好處的體現了建築美,

整座建築充分利用紅磚、白石等閩南特色建築風格出色地體現閩台特色。

103.7.6.(4)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博物館前的廣場充分體現了閩南建築的特色,

以極富閩南建築特色的紅色爲基本色調,充分利用天然石板材的顏色,

分隔出醒目的圖案,遠觀如一張巨大的地毯,與主體建築融爲一體。

103.7.6.(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小磨菇頂著烈日在這廣場前拍照留念 ~

103.7.6.(7)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8)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博物館入口處的“九龍柱”,高19米、直徑2米,重達135噸,

是祖國大陸最高的一對“九龍柱”,柱上蟠龍騰飛,栩栩如生。

前面的臥碑寬12米、高2.5米、厚1米、重達70噸,由一塊完整的礱石構成,

這塊臥碑與一對“九龍柱”構成一組寓意深遠的景象,

以“九龍吐珠”象征海峽兩岸同胞都是龍的傳人,海峽兩岸的關係堅如磐石。

103.7.6.(10)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11)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中央是個長74米、寬18米的巨型水池,水面將主體建築倒映在池中,非常壯觀,

這座大水池在設計時還特意將水池的源頭抬高0.2米,

因此注水會由裡向外源源不斷地流動,寓意兩岸關係“源遠流長”。

103.7.6.(1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氣勢恢弘”是許多人看到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時的第一感覺,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採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

四道斜階斜穿屋面,不僅很好地凸顯設計理念,

而且成爲主建築“天圓”的館頂到“地方”館底平滑的過渡,

達到了建築美學的曲線美,成爲該館最鮮亮的“外衣”,非常搶眼。

103.7.6.(1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這幅爆繪壁畫題爲《同文、同種、同根生》

泉籍旅美現代藝術家蔡國強爲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開館的獻禮之作,

該畫高18米、寬9米,面積達162平方米,創該類畫世界之最,

堪稱是“世界最大火藥爆繪壁畫”。

103.7.6.(14)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畫面由一棵大榕樹及樹根構成,用火藥在特制的大麻紙上爆破,炙燒繪成畫,

作品後面運用現代化LED燈光藝術和現代化電腦技術控制,

將180個百家姓顯像在這幅壁畫上,由電腦控制與榕樹交映顯現出奇妙的圖騰。

這幅壁畫寓意深遠,象征着海峽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103.7.6.(1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17)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這些被放在櫥窗內展示的都是當時蔡國強爆繪壁畫所使用的工具 ~

103.7.6.(1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在一樓的臨時展廳則是展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陳明華的瓷雕作品 ~

103.7.6.(2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20)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閩台緣博物館共分為四層,展廳總面積6355平方米,

其中,博物館一樓設為國際學術報告廳、庫房等;

二樓為綜合主題館,按地緣、血緣、法緣、商緣、文緣的閩台關係五緣淵源來設計,

分為七個部份,展示閩台兩地、海峽兩岸從古至今密不可分的淵源關係;

三樓為鄉土閩台專題館、臨時展廳等,

其中鄉土閩台專題館按「春夏秋冬」四個時節,展現海峽兩岸共同的民俗風情;

四樓為信息中心和辦公場所。

 

《閩台緣》基本陳列展 ~

 第一部分:遠古家園

 福建與台灣一水相連,地質資料顯示,兩地幾經滄海桑田後形成台灣海峽;

 在遠古時期,台灣與大陸之間原有陸橋相連,物種相傳、人類互移,

 兩地的考古發現比對表明,兩地早期人類具有原始文化的相似性,

 所以他們共同開辟了遠古的家園。

103.7.6.(27)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台灣圓山文化與大陸新石器文化相關器物展示 ~

103.7.6.(2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3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第二部分:血脈相親

閩台同根同宗,血脈相連,骨肉相親,

自周秦開始,閩越族先民渡過台灣海峽,成為台灣少數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元以後,閩、奧先民往返台灣漸多;

至明末清初乾隆嘉慶年間,大陸移民開發台灣活動進入高潮,

遷台先民與故鄉保持密切聯系,合修族譜、共建宗祠,

沿用家鄉地名於開發新家園,以昭示子孫勿忘故土。

 

閩越族是南方百越的支系,居住於福建、浙南等地,善於造舟航海;

在周秦漢時期民族融合與鬥爭動盪之際,

一部分閩越人乘船渡過台灣海峽,定居台灣島上,

他們克服險惡的自然環境,披荊斬棘,開發台灣,成為台灣原住民的重要組成部分。

103.7.6.(40)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台灣少數民族多被冠于“番”、“夷”之名,後來統稱為“土著”;

分佈於台灣西部平原與丘陵的原住民為平埔族,近代已漢化;

現存原住民可分為: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等,

他們大多住在台灣中部山區和東部縱谷平原及蘭嶼島等地,

善舟、干欄式建築、紋身、崇蛇等生活文化習俗,頗具古閩越遺風。

103.7.6.(41)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宋元時期,福建民眾成批遷居台、澎,

結茅為屋、耕漁為業,而且籨從事海上貿易活動。

103.7.6.(4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明清時期,泉、漳、汀三府向台灣移民示意圖。

103.7.6.(4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明朝末年,大陸戰火連綿,

福建沿海失去土地的農民在顏思齊、鄭芝龍的組織下,到台灣墾荒,

鄭成功收復台灣時,以福建沿海農民組建鄭式軍隊,成為開發台灣島的新主力軍。

103.7.6.(44)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明清時期,大陸沿海閩奧等地的民眾為了生存和發展,

冒險橫渡海峽到台灣,俗稱“唐山過台灣”。

台灣海峽波濤洶湧,颱風、暗礁隨時可能吞噬渡台者的生命,

而台澎之間的“黑水溝”更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鬼門關”,

移民在動身之時,時常隨身攜帶祖籍地供奉的神像或神祖牌、香火袋,

以祈求一帆風順,渡海成功。

103.7.6.(4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家譜和族譜 ~

103.7.6.(46)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家廟(家祠) ~

103.7.6.(48)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在進入第三部分前,入口處有個石獅子剛好讓偶V可以拍照。

103.7.6.(51)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第三部分:隸屬與共

台灣自古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歷代中央政府一直對台灣行使管轄,

尤其自宋元以來,中央政府逐步重視經營管理台澎地區,

建立各種行政、軍事機構,加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

台灣在歷史上長期隸屬福建管轄,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決定台灣建省,

1887年台灣正式與福建分省治理,閩台兩省之間仍保持著特殊的密切關係。

閩台唇齒相依,兩地軍民共御外海,從15世紀開始,

與外來侵略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用鮮血和生命捍衛共同家園。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所展示的三國志古書 ~

103.7.6.(5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5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54)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清朝的蕂盔 ~

103.7.6.(5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56)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施王良的雕像 ~

103.7.6.(58)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5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60)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在風景區常看到的砲台 ~

103.7.6.(6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偶V也來照張相留念 ~

103.7.6.(6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第四部分:開發同功

明清時期,數以百萬計的福建移民,為生存為發展,離鄉背井,

他們征服瘴疠橫溢、野獸出沒的茫茫荒野,筚路藍縷,竭力於農墾;

他們來往於風雲莫測的海峽,嘔心瀝血,命系於商漁,

一輩天一輩,年復一年,用心血和汗水,把祖國寶島建設成富庶之區。

閩台農業,手工業交流的發展和商貿往來的頻繁,

促進了海峽兩岸的進步和繁榮。

103.7.6.(6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台灣開發之初,移民們帶去祖籍地先進熟練的農作工具和技術。

103.7.6.(67)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68)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雖然這些農作器具都曾看過,但還是又在這裡照了幾張照才肯往下走。

103.7.6.(6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台灣傳統的牛拉石車榨蔗汁場景圖片 ~

103.7.6.(73)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74)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嘉慶壬戍年的砣 ~

103.7.6.(75)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103.7.6.(75-1)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風俗相通 ~

早期的台灣是移民社會,福建先民在與家鄉水土近似的聚落保持原來的生活方式,

沿襲家鄉的風俗,歲時節慶、生命禮俗、衣食住食都與福建故土相同,

盡管歲月流轉,時代變遷,如同與生俱來的血緣一樣,閩台民情風俗仍然相通。

 

 

民間相應的生命禮俗以求健康平安,福建人民移居台灣時將這禮儀習俗傳入台灣。

103.7.6.(77)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清朝時期的福建民居陶瓷獨角獸 ~

103.7.6.(78)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這 ....   真得很特別。

103.7.6.(79)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可以體驗回到古時代的神奇布幕 ~

103.7.6.(80)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也因為時間上的限制,有好多的文物都來不及欣賞就出來了,可惜吔!

在離開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前,在這裡來張紀念照吧! 哈 ~

103.7.6.(82)泉州-閩台緣博物館.JPG  

 

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裡所展示的相關品都相當的有歷史意義,

可以了解台灣和福建之間共同相關的文化與風俗民情,

想了解台閩之間的文化,不仿來趟中國閩台緣博物館便能了解。

 

 

                                        2014.7.6.參觀了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磨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