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家看新聞時 ~
不小心看到了一篇報導說
復興鄉角板山的梅花已經盛開了,
而且花況在元旦假期的時候,
差不多會有七 ~ 八成的盛開,
聽到這個消息之後,
小磨菇特別邀老公於元旦假期時來個賞梅之旅,
但不免也會擔心這新聞報導下去之後,
會擁入大批的賞梅人潮及車潮,
這樣就會為了賞梅而陷入車陣之中,
動彈不得的在那塞車,所以~
我們就來個早起早出門的方式來避開這些車潮及人潮,
果然這樣的方式真得沒讓我們失望,
很順利的進入角板山行館賞梅趣。
進入角板山行館入口處沒多久,
在一旁有個行館全區導覽圖可供我們參考。
第一站,我們先來到了角板山行館的遊客中心參觀。
遊客中心內最引人注意的就是這張-先總統蔣公肖像圖,
而這張先總統蔣公肖像圖的由來也有詳細的介紹,
想知道的朋友們,不訪親自來一趟就可了解其原委。
走出遊客中心之後,沿著前方的小徑而走,
看到行館內也正在慶祝元旦節慶。
位於桃園縣復興鄉的角板山,
以遠眺溪口台地之劇場河階景致名聞遐邇,
相傳光緒十二年(1886年)台灣巡撫劉銘傳,
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而命名為「角板山」;
蔣介石以其地形似故鄉浙江省奉化縣的溪口鎮,
而將角板山山下的河階台地命名為「溪口台地」,
因為深愛此地景,所以於此建立了行館。
第二站,我們來參觀百年角板見真樟文化特展 ~
在19世紀之前,台灣擁有滿山遍野樟樹林,
是令人讚嘆的「綠色海洋」,
對台灣社會與經濟有著深遠的影響,
雖然今日角板山樟腦業已因時代演進而消失,
但有關採樟、製腦等史料紀綠
和刨樟工具、「腦丁」(採樟人)的各種文物等,
幸運地在此被完整保留下來,
保存了台灣採樟歷史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首先,先從認識樟樹家族開始吧!
這些木箱是要做什麼的呢?!
原來是用來提供給遊客們聞香的一種體驗 ~
小磨菇也來聞聞各種不同樹種的香氣及味道 ~
早期樟腦的用途主要在醫藥上,
生活上則以防蟲或製造香料為主,
至1869年賽璐珞及1884年無煙火藥發明,
樟腦為其重要的原料,
其中又以供製作賽璐原料佔樟腦消貴用途的75%最高,
而1889年柯達公司使用賽璐製造透明軟片,
間接讓台灣生產的樟腦,成為世界電影業的重要推手。
這是清代漳州式腦灶 ~
清領時期台灣的製腦方式沿襲自福建漳州,
屬於小灶式腦灶,腦灶由土埆砌成,
一個腦灶上有8或10個鍋,
鐵鍋上有一木隔板,中有氣孔,
讓鍋中蒸氣進入炊桶(木桶)中,
倒置鍋上,桶內放樟木碎片,
木桶上方倒置一個大陶甕,以裝結晶樟腦。
蒸腦時,將水倒入鍋中,再將樟木碎片放入炊桶之中,
上面倒覆陶甕,再點火焚燒,
一大換二次樟木碎片,鍋中熱氣透過木板之孔洞,
進入炊桶之中,蒸出樟樹片中之樟腦,
含腦蒸氣進入較低溫的陶甕中,冷卻而凝結成樟腦結晶,
10天後將陶甕起出,陶甕中就能採到霜狀的樟腦腦砂。
當時腦丁(採樟人)在山區採樟樹之工具 ~
也有介紹台灣樟腦戰爭與產業大事紀 ~
聽解說員說這一大篇的大事紀中,
每年的大學聯考都會出上個二~三題題目。
這是位於庭院中的 - 「日式改良腦灶」 ~
(跟剛才的清代漳州腦灶完全不相同吔!)
參觀完樟腦文化特展後,
我們來到了園區內的梅園區這兒,
看到梅花樹下都是滿滿的賞梅人士,
及喜愛拍攝的攝影人。
那一顆梅樹的梅花開的最茂盛,
那裡就會圍著一大堆的攝影專家,
像我們這些不懂得攝影之人,
就只能在一旁看著大家爭相取景拍照了。
不管是從那一個角度,
都是滿滿的賞梅人潮,
所以小磨菇特別走到靠近生態池邊的梅花樹這兒,
要老公幫小磨菇拍照留念。
也幫梅花來張特寫 ~
而偶V則是坐在梅花樹下欣賞這梅花的美 ~
小磨菇也在生態池邊拍張照 ~
生態池是利用水串聯自然環境,
結合週邊木棧步道,
營造親水的休憩環境,
進一步作為生態教學之用。
也幫偶V在生態池這兒拍張照留念 ~
生態池裡的水中倒影也很美唷!
繞過生態池邊,
看到一群人在一顆楓樹下補捉這楓葉之美景。
接著我們又走到了園區內的 - 「思親亭」這兒 ~
這角板山行館可是蔣介石生前最喜歡的行館,
而園內思親亭野開闊,景色近似其家鄉溪口鎮,
蔣經國於1975年蔣介石逝世居喪期間,
經常於此駐足,並發表「梅台思親」一文。
從思親亭看到的溪口台地 ~
溪口台地是一個高位河階地,
因為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作用,
而在曲流處形成半圓形的河階地景,
就像劇場一般,因此稱為「劇場河階」。
位於思親亭旁有個角板山避難步道 ~
我們一家子也跟著其他的遊客們來個避難步道之行吧!
準備走這避難步道前,
小磨菇幫我們家的老公和偶V合照一張。
避難步道的披露,
源自於蔣介石總統侍衛間的口耳相傳,
步道主要功能是當戰備隧道的聯外陸路被阻斷時,
另有通往大漢溪水路的緊急備用避難路線。
走到半山腰時,所看到的自然美景。
步道尾端的一顆楓樹 ~
回程時,老公自己一個人走得飛快的,都不等小磨菇...
從避難步道上來後,
本來想去蔣公行館看看的說,
但是參觀的人潮實在是太多了,
讓小磨菇看了都打退堂鼓,不參觀了,
於是直接走向一旁的「戰備隧道」去瞧瞧囉!
戰備隧道於行館西側邊坡下方
從行館側門拾級而下,距離約五十公尺,
在緊急狀況下做為緊急避難之用並能充當臨時指揮所。
全長100公尺,高3公尺的戰備隧道,
當年為緊急避難與戰備指揮之用,
如今則是開放給民眾來參觀,
讓遊客們可以了解到當年的戰備隧道是如何?
看看這戰備隧道內的大門是如此的厚實 ~
走在戰備隧道內,一會要爬階梯而上,
一會又要走下階梯,真是一大挑戰呢?!
也因為現在這戰備隧道開放給民眾參觀,
所以隧道內的牆面都彩繪的都漂亮,
所以小磨菇和偶V母女兩人又在這裡拍照張留念囉!
隧道內還保留了當年的廁所實景供民眾欣賞 ~
當時的指揮所備有廁所一間,供避難人員使用,
內有沖水馬桶與洗手盆各一套,
原有木門已改為透明玻璃門,方便遊客參觀。
走出了戰備隧道後,我們順著步道而行,
突然間看到了這一個士兵站崗亭在這兒,
於是老公為了再次體驗當年的站崗情形,
特別跑到了站崗亭內,模擬當時的站崗模樣。
而小磨菇沒當過兵,所以無法體會當過兵的感受,
只會跑進站崗亭內搞笑的拍照張。 哈哈哈 ~
離開了角板山行館後,眼看時間也剛好是午餐的用餐時間,
所幸就走到一旁的角板山形象商圈去看看有啥好吃的料理,
雖然角板山形象商圈屬觀光型態的示範性商圈,
所以商圈內大多都是當地特產:
香菇、桂竹筍、野生靈芝、茶葉等農產品,
而且當地出產香菇,大多的商家也在販賣
各種的香菇,所以有香菇大道之稱。
我們在這條形象商圈尋找好吃的料理美食,
但是用餐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幾乎每家店都是客滿的情況,
都要等上好一會的時間才能享用。
最後,我們終於在一家山產店
享用完我們那等了好久的午餐餐食,
然後,為了不想回程時碰到塞車的車陣,
於是我們提早準備下山囉!
回到停車場時,才想到
我們所停放車子的地方可是一所學校,
校園裡也種植了許多的梅樹,
這些盛開的梅花正在向我們招手呢!
於是我們又走到梅花園去賞梅囉!
這裡的賞梅人潮沒有剛剛角板山行館裡的人多,
所以可以很悠閒的慢慢欣賞這梅花盛開的美景。
梅花在甚藍的天空下,顯得特別的潔白動人。
小磨菇也來拍張照留念 ~
也再來幾張梅花的特寫 ~
蜜蜂也來採蜜囉!
2014.1.1.於角板山遊覽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