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鐵路,自1837年劉銘傳建造鐵路以來,
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這期間鐵道承送數不盡的貨物和旅客,
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大眾交通,
有著很大的貢獻和影響,
隨著台東站(新站)火車站的興建完成後,
使得原本有著80年歷史的台東火車站功成身退後,
搖身一變成為歷史建築、藝術、
旅遊休閒的多元化空間-鐵道藝術村,
各類型的藝術家、藝術團體群聚、整合、交流,
藝術能量在此聚集、發聲。
台東鐵道藝術村原味重現車站、月台、
機關庫、三角線迴車道、轉車台、貨運倉庫,
仍然保有完整而典型的早期台鐵車站風貌,
極具發展遊憩觀光的潛力與價值。
鐵道藝術村前身為台東火車站,
是原來台東線的終點,
2001年5月31日廢此後,
由位於卑南的台東新站取代,
後舊站幾經整修,
將原來月台區整建成台東鐵道藝術村,
保留原來月台與鐵道的風貌,
並有三節DR2060舊車廂留在此地展示。
一朵朵 可愛俏皮的迷你版熱氣球,
晚上,當燈炮亮起,一盞盞的小燈籠,
在黑暗中,猶如高懸天際、星光燦爛的銀河。
每盞熱氣球小燈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 ~
小磨菇和老公在熱氣球這照張相留念 ~
偶V也來一張 ~
小磨菇和這五彩繽紛的小熱氣球合影留念 ~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個小小的願望,
而小磨菇的願望就和這個熱氣球的主人一樣,
希望自己和家人都能身體健康。
也因為小磨菇剛才在熱氣球那兒
逗留了好一會兒,讓偶V等了許久,
所以這個臭偶V居然大喊說:
我都已經等妳等到地瓜都長葉子了啦! 哈 ~
哈 ~ 真得吔! 地瓜都長出葉子了...
只是這顆地瓜會不會太大了呀! 呵 ~
藝術村也將原有的倉庫重新定位,
分別以舊有地址門牌為名的253倉庫、261倉庫、275倉庫,
或是以原建築特色、倉庫顏色命名的機關庫及黑倉庫,
希望藉由新舊元素融合,打造出全新的藝術展演空間。
小磨菇在261倉庫前拍照留念 ~
這間倉庫的樣貌有著日治時期車站的素樸風貌 ~
綁著馬尾的偶V,顯得相當的可愛喲!
小磨菇和親愛的老公也在這裡照張相留念 ~
由藝術家:陳正瑞(阿水)所創作的“ 大地地景 ” ~
作品形式為圓圈形狀,
每個圓圈將彩繪不同顏色,
由小而大呈現出心目中的大地美景,
圓圈代表的是時間與大自然之間的共生共存,
萬物生命皆生生不息。
哈 ~ 可愛的偶V在大圓圈這邊來個大字型的姿勢。
小磨菇和老公兩人在亂擺什麼姿勢呀! 哈 ~
偶V ~ 妳在偷看什麼呀!
小磨菇不知在偷窺什麼喲!
當年的候車月台、剪票口、號誌閘柄......
完整保留 早期台鐵車站的面貌。
台東舊站月台 ~
原為台東火車站,是原來台東線的終點,
癈止後由位於卑南的台東新站取代。
小磨菇在舊站月台的終點站照張相留念 ~
舊站幾經整修,保留原來月台與鐵道的風貌,
並留三節25DR2060舊車廂在此展示。
偶V站在DR2060車廂邊顯得好小一隻喔!
列車長-偶V向您問好 ~
曾經是行駛速度最快的“光華號”,
退休的三節老車廂,靜靜地在這裡頤養天年。
沿著鐵軌隨意的溜達、說說笑笑、怡然自得。
和老公兩人手牽著手在鐵軌上慢步 ~
鐵軌旁的號誌閘柄 ~
機關庫(機工房) - 火車頭的家 ~
日治時期稱火車頭為「機關車」,
每班返站的火車頭均須在此進行保養、維修的工作。
造型特殊、古樸的機關庫,
約建於日治時期大正八年(西元1919年),
是東線鐵路的三大機關車庫(花蓮、玉里、台東)
碩果僅存的半木造結構車庫,
屬日式建築,車庫一樓挑高,
RC結構,山牆面作為火車頭出入口,無門;
屋架為梯形桁架,屋頂兩坡流水(此乃斜屋頂,利於排水),
中央凸起太子樓,兩側設窗,以利排放蒸汽及通風,
車庫內挖深,再以水泥柱支撐鐵軌,以利工作人員檢修。
車庫內鐵軌於台東舊站廢站後拆除,
留下水泥柱及工作台,成為一個另類的空間。
其木造屋頂及簡潔的線腳是特色,
木造結構的梯形桁架依舊完好,
平衡的力學美感及獨特的建築語彙,
蘊含優美的文化特色,
因其特殊建築美學及建物保存完整,
原名「機關庫」用之最有意義。
日治時期即建造的供水塔 ~
提供進入「機關庫」檢修完成之火車頭用水,
藉以生火、燒煤炭, 「蒸汽火車」之名由此而來。
此景很有日式風味,小磨菇很喜歡喲!
小磨菇和偶V兩人在此拍照留念 ~
哇 ~ 怎麼會有這麼可愛的小白鯨在這裡呢?!
偶V看到這隻小白鯨可是開心的不得了...
後來看了介紹後,才知道這隻小白鯨造型的裝飾物,
原來是由藝術家AKIBO李明道創作的“叭噗白鯨冰淇淋”,
將卑南族的古老大魚傳說結合鐵道文化,
轉為親切趣味的白鯨造型,
座落於舊火車機關庫房的鐵軌上。
這隻小白鯨在鐵軌上相當吸睛 ~
圓滾滾的相當討喜 ~
這麼可愛的小白鯨,
我們當然也要和它一起合照嘍!
鐵道藝術村內有著濃濃的日式風 ~
這個是臂木式號誌機 ~
顯示進站、出發、險阻或通過,
控制列車進站、出站之設備與閘柄聯動,
臂木式號誌機與號誌閘柄利用導輪、鐵線及鋼索產生聯動。
「電氣路牌閉塞式」是由英國人發明的鐵路行車閉塞方式,
意指在單線運轉區間,為維護火車行車安全,
在其行駛的路線區間,
只准許一趟列車的存在(防止追撞、對撞),
故在各車站內裝設兩具「電氣路牌閉塞器」;
當甲站的列車欲開往乙站時,
經兩站站長的合作取出閉塞器內的路牌一具,
交給司機員攜帶做為列車行駛的通行證,
這種行車閉塞方式乃是台鐵諸多閉塞方式中,
唯一從日據時期沿用下來的老產物。
綠意盎然的鐵道藝術村 ~
由藝術家:鄭桂英所創作的“ 樟樹下的填空題 ” ~
創作理念:
樟樹下旁的小空間,是我們最放鬆、自在的地方,
牆面延伸至地面貼滿著你/妳,天馬行空的繪畫木片,
不受電話另一端的打擾...
而這棵樹也是另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喲!
只是此時又下起了一陣雨,
所以沒有能好好的欣賞這個作品。
利用一些可愛的裝置藝術品來點綴這個鐵道藝術村 ~
台東鐵道藝術村亦為山海鐵馬道的起點,
舊倉庫與候車室目前被改建為台東公車轉運站與旅遊服務中心,
整合了台東地區的藝文展演活動、鐵道文化及旅遊觀光資訊,
是十分具有紀念價值的景點,也是民眾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而在轉運站的廣場上則有二棵拼貼的夢中樹創作藝術品。
旅遊服務中心內的裝置藝術也非常的吸睛唷!
而另一邊的牆面則是彩繪了火車進站時的3D立體圖 ~
視覺效果真得很讚喲!
「台東鐵道藝術村」原本為台東舊火車站,
在1922年,是台東對外連結的交通大門,
不論是從日本移居到旭村的日本人、
從麻豆、恆春過來台東開墾的民眾
或是當地居民會在此相聚首,
後來因為運輸量的增加,
腹地不足、車輛調度不易以及產業結構改變等等,
舊火車站就逐漸被廢棄不用,
後來透過台東縣政府的努力,
全力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的計劃,
將車站以「藝文展演活動」、「鐵道文化展現」
以及「旅遊資訊服務」三大主軸改造,成立「台東鐵道藝術村」,
保留了日治時期車站的素樸風貌及八十餘年歷史的鐵道文化。
105.01.30.在台東-鐵道藝術村欣賞八十餘年歷史的鐵道文化
台東-鐵道藝術村
電話:089-320378
地址:台東縣台東市鐵花路369號(台東舊火車站站區)
開放時間:藝術村公園全天候開放
※關於「鐵花路」:
「鐵花路」乃為了紀念清代台東縣末任州官-胡傳先生(胡適的父親),胡傳,字「鐵花」,號「鈍夫」,鐵花先生於光緒19~21年近兩年在任期間,不但獎勵開墾,教育原住民,還以文官身兼武職,鞏固東台灣的海防,為日據時代之前的台東開發奠定重要的基石,為了感謝他對台東的貢獻,1952年台東縣政府,就把台東舊車站前的光復路和池上火車站前,更名為「鐵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