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大就越不好安排旅遊的時間了...
好不容易排除萬難,
可以在寒假當中安排四天三夜的小旅行,
於是老公就安排來個花東台南環島之旅,
讓我們大家都稍微喘息放鬆一下。
第一天在天還未亮的時候,
我們就已經展開輕鬆愉快的旅程了,
在彎沿又崎嶇的蘇花公路奔馳了許久之後,
終於來到了後山淨土-花蓮,
也因為怕走蘇花公路公路時會暈車,
所以都還餓著肚子呢!
於是我們就順路繞到花蓮-新城
超有名氣的“佳興冰菓店”去吃早餐,
沒有三明治、麵包、飯糰、油條等一般的早餐喔!
這裡只有什錦炒麵、什錦湯麵、
排骨麵和一些快炒料理可以選擇,
最後我們都點了自個愛吃的料理
來填飽那饑餓的小肚肚囉!
不過說真的,要不是天氣寒冷,
還真得應該要買招牌-檸檬汁來喝的,
好吧! 這次沒喝到這招牌檸檬汁,
那就下回再補回來吧!
花東台南環島之旅的第一站安排了
台灣第四大林場之一 - 林田山來懷舊,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這裡
保存了最完整的伐木場景與意象,
原始山川景觀、豐富的自然生態、
早期的檜木房舍和運載鐵道處處可見,
也由於林田山風貌與基隆九份相似,故有「小九份」之稱。
停車場旁的園區導覽地圖 ~
林田山的伐木基地日本時代稱作「森坂」,
日語發音「摩里沙卡」,
語意是一個長滿森林的山坡;
曾是原住民部落「森坂」村的部份,
台灣光復後才改稱「萬榮」,
1939年8月日資的台灣興業株式會社,
在此成立砍伐事務所,以林田山為名,
之後就通稱「林田山林場」,而居民皆稱「摩里沙卡」。
哈哈 ~ 貼心的標示健走所消耗的熱量表。
說真得我們還真是幸運呀!
在來到林田山之前都下著大雨,
而我們一到林田山的時候,
天氣突然就放晴了,真是幸運兒吔!
不然我們還在想說要在雨中
來懷舊這個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了。
進入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
第一個大家爭相拍照留念的地方,
不管是在火車車廂內還是車廂外,
都有相當多的遊客在拍照留念喔!
而我們也跟著大多數的遊客在這裡拍照留念了。 嘻 ~
有歲月痕跡的房舍和街景 ~
剛才看到有歲月痕跡的房舍,
其實內部是展覽當年林田山的歷史文化。
早期黑白的照片記錄著當時伐木的歷程 ~
看完當年伐木的歷程後,
再到一旁的展示館來參觀嘍!
這個展示館是需要脫鞋子才能進入參觀的,
所以我們要將鞋子放在鞋櫃中。
鞋櫃旁有個探索年輪的奧秘介紹 ~
原來樹木於每年生長季節都會產生新的木質部,
年年層疊於舊木質部之外側呈同心圓狀,即為年輪。
而受生長季節中變化之氣候因子影響,
又分為早材(春材)和晚材(秋材)。
跟著小磨菇來展示館看看有什麼特別的古文物吧!
展示館的服務台 ~
如有不懂之處可以詢問這裡的服務人員喔!
服務台上的木雕燈好特別喲!
這個展示館內都依序分類,
將不同的古文物分門別類的展示出來,
像這一個區域展示的就是早期居民居家生活用品的古文物。
每一區都有不同的古文物展示 ~
早期的電話、木屐、時鐘、碗櫥......
早期的柑仔店也販賣著各式各樣的東西吔!
因為1960年9月16日深夜,
一場無名火把林田山製材廠燒掉,
翌年林場成立消防隊,隊員皆由員工擔任,
場方投下大筆經費,廣設消防栓還以鐵鑄罩子保護,
林場也鑑於場區狹窄巷道而設計手拉式引擎噴水車,
當時林場的消防設備並不比官方差,而今已經成為古董。
當時伐木所需要的各式各樣工具 ~
古老的交換機和電話 ~
展覽館內也展示了相當多樣的文物 ~
古董拉門式的歌林牌電視 ~
展示館內最後方的播放室 ~
只可惜現在不是放影時間,
所以無緣看看詳細的介紹了。
播放室兩旁也展示了當年休閒娛樂的唱片 ~
由這些文物可以看得出來,
當時休閒娛樂的歌唱比賽也是競爭的很。
一連看了二個展覽館後,
讓我們對於林田山有初步的認識和體會,
而下圖這就是現今林務局-
花蓮林區管理處的萬榮工作站。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內的指示牌很特別喲!
二個大大的木雕作品豎立在草地上供遊客欣賞 ~
鬼斧神工木雕館 ~
林場昔日設有公共食堂,
用來照料遠來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三餐,
並成立福利社、魚菜部、洗衣部,
以因應數千名林場員工及眷屬生活所需。
如今將其分別整建為木雕一、二館,
展示國內多位名師精心雕製的木雕精品,
藉由園區所舉辦的木雕創作活動,
使木雕藝術能流傳下來,並肩負文化傳承使命。
一踏進木雕館內,
就被眼前這個以“生命的微笑”木雕給吸引了過去。
而門口旁則有一大塊的牛樟木塊在那裡等著大家去聞香喲!
木雕館內有著許多精雕細琢的木雕作品可以慢慢欣賞 ~
小磨菇要來慢慢享受這木雕藝術品嘍!
每件木雕作品都雕刻的栩栩如生,令人讚嘆呀!
其中有二個作品非常讓小磨菇喜愛,
所表達的涵義一看就能懂,
就是下圖中的下面二個作品-
「慈母」和「跟爸爸說悄悄話」,
尤其「跟爸爸說悄悄話」
這個作品能讓小磨菇連想到我們家那兩父女,
經常趁著小磨菇不注意的時候,
就偷偷地咬耳朵說些悄悄話。
而這個作品-「穿過?」也相當特別,
前後所呈現的是如此截然不同。
咦 ~ 偶V在看什麼呢?
原來是在看這隻栩栩如生的蟾蜍喔!
而且偶V還鼓起腮幫子再和蟾蜍一較高下呢! 哈 ~
木雕館外的景緻令人仿佛置身於五零年代 ~
這裡的感覺很有日式風,
所以我們也在這裡拍照留念。
林田山這個廣場可是昔日為了林場員工的民生物資,
森榮(摩里沙卡)及山上的各伐木點當時設有各種販賣商店,
像是「購買部」(後期的福利社)、「米食供應部」、
「魚菜部」、「米店」、「洗衣部、「冰果室」
及後來改為森榮餐廳的「公共食堂」,
滿足居民龐大的需求。
每天早上七、八點到中午短短的數小時之內,
還准許攤販們進場販售物品,
林場三四百戶的家庭主婦擠進小小的攤販市場,
那種繁華景象,令林田山人特別懷念!
歲月痕跡在這棟老舊建築物留下 ~
如今已是森榮里的里辦公處 ~
偶V在老建築物前拍張留念 ~
穿過老舊的房舍之後,
我們來到了「林場懷舊館」這兒來,
本想要進去林場懷舊館參觀的,
但很不巧正在維護中,停止參觀,
不過小磨菇也從一旁的簡介當中
了解「林場懷舊館」的用途。
原來「林場懷舊館」是昔日的「交誼廳」,
民國43年建築而成,
內有撞球、桌球等運動設備,
兼具休閒、上課與開會等多功能用途。
民國99年整建成「林場懷舊館」,
是東部首創聲影展覽館,
利用聲音、影像、燈光及模型呈現林田山林場發展歷程,
並以影音同步的方式營造林場50年代場景,讓人彷彿穿梭時空,
親身經歷當年自給自足的林業社區,感受當時的林場生活。
民國100年還榮獲農委會優良農建工程獎喔!
林場懷舊館無緣參觀,
只好繼續往上方去看看嘍!
在鐵軌下方看到的指示牌,
就知道上方還有其他景點可以參觀。
早在西元1918年,
日本人就已在當時稱為「森坂」的林田山地區進行伐木,
到了1938年之後,更在這兒展開大規模的伐木作業,
興建運材鐵道、索道及集材等相關設施,
而下圖這就是那運材鐵道。
林田山的伐木作業一直持續到光復之後,
到民國80年全面禁伐天然林的政策開始實施,
林田山的伐木作業才正式停止下來。
十餘年來,林區工作站相繼裁併、員工編制逐年刪減,
林田山往昔的繁華場景也逐漸消失,變作今日沒落的小小山城。
在有歷史意義的鐵道上拍張照留念 ~
一個中國古典式的「旭東亭」 ~
旭東亭內有旭東亭的源由介紹 ~
偶V趴在桌上欣賞著下方美麗的景緻 ~
在旭東亭所看到的景緻果然不同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內唯一一間的咖啡廳 ~
只可惜在來林田山時,
就已經在佳興冰菓店吃得飽飽的,
所以就沒有進入咖啡廳
去坐下來休息,品嚐咖啡和甜點了。
接著我們又來到「場長館」這兒參觀 ~
場長館的建築很有日式風格 ~
場長館也是在脫鞋才能進入參觀的 ~
場長館也因為在較上方的位置點,
所以參觀的遊客不多,顯得寧靜許多。
場長館的服務台 ~
場長館裡最有意境的就是這裡了 ~
可以坐在椅子上欣賞窗邊的風景,
也可以寧靜的坐在這裡發呆,
不管是怎樣,只要待在這裡
一定能讓心煩的事物都抛開喲!
像老公就坐在窗邊滑滑手機 ~
而偶V則是坐在窗邊閱讀書籍 ~
而小磨菇則是靠在書櫃邊看看有興趣閱讀的書 ~
而另一邊也有閱讀的小空間 ~
小磨菇又換了一本漫畫來看 ~ 嘻~
其實場長館內還是有介紹著一些有關林田山的故事 ~
模擬當時場長在辦公的情形 ~
在場長館內還有一面牆
是述說重返林田山的時光走廊 ~
從這時光走廊可以清楚的了解
林田山林林總總、大大小小的故事。
離開了場長館後,我們繼續往上方走著。
很快的就來到了「康樂新邨」 ~
民國43年最興盛的時期,為供應員工住宿空間,
在原太魯閣族墳場的山坡地,
陸續蓋起五棟標準格式的瓦房,
場長不曉林先生特立牌坊,題名為「康樂新邨」。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於民國88年重修牌坊,
但在民國90年7月遭祝融吞噬。
於同年11月在火燒跡地旁設立「火災紀念意象」,
用燒過的木材、鐵軌及警示鐘組成,
用以提醒人們燭火無情。
沒有開放的康樂新邨火災紀念館 ~
園區裡的藝術木雕小廣場 ~
林田山林場,那些遺留在山坡上的檜木房舍,
無一不是過往歲月的痕跡,
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
仍然散發出一股令人動容的人文氣息。
風華再現 - 中山堂
「中山堂」落成於民國43年,
建材取自林場自產的台灣扁柏,
是早期林田山林場的精神保壘與藝文中心,
民國91年依照歷史建築工法重修中山堂,
建材以台灣檜木架構而成,
以傳統大木架構、榫接及傳統鐵件輔助接合方式,
按原樣式進行復舊,並加入新的保存技術,
於民國92年整建完成,
目前為舉辦音樂盛會與木雕創作之重要場所。
一踏進中山堂就看見當時民眾觀賞電影的坐位區 ~
林田山最盛時期,中山堂為林田山住民精神寄託之場所及文化活動之中心,
林場之任何迎新送舊、國小、幼稚園之畢業、遊藝會、戲劇表演都在此使用。
在觀賞區後方放置了一台「風光歲月-放映機」~
1961年,中興紙業提撥營業額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
林田山獲得30萬元,更使用將近20萬元購進日製電影放映機兩部,
稱得上是東部最新式的放映機,也是林場最轟動的大事。
電影片源來自花蓮的天山電影院,
每週放映二、三場免費的電影,
是鳯林、光復、萬榮一帶的大事,
往往人手一支林場自製的枝仔冰,
將中山堂擠得水洩不通,十分熱鬧。
從中山堂前的階梯下來後,就看見「木馬架」在這兒,
而這木馬架也是當時木材的生產-集材作業的輔助工具之一喲!
所謂「集材」就是將伐倒並造材後之原木,
利用機械力或人力集中到運輸路線旁,再進行裝運作業;
集材與運輸作業包含人力、獸力、水力集材,
至於用機械、航空集材等,
依據現地狀況選擇合適的集材運輸方式;
林田山事業區早期多利用架空索道與森林鐵路進行木材運移,
而集材木馬因機動性高,成為簡便卻重要的輔助工具。
哈哈 ~ 我們家的老爺要來體驗拉木馬架嘍!
「拉」很費力,於是改個方向來拉拉看 ~
姿勢到位,但功力就只能拉動一點點的距離而已,實在是不及格呀!
換偶V來體驗一下,
沒想到這傢伙怎麼樣都拉不動,
還被一旁樹上的小鳥嘲笑呢!
把我笑到肚子好痛喔!
看似輕鬆,換小磨菇來拉時,
才知道這玩意可真的是很難拉呀!
現在才知道剛才老公和偶V為什麼都拉不動了,哈 ~
綠葉成蔭的廢棄鐵道 ~
這對父女手拉著手,走在鐵軌上練習平衡呢!
看來這對父女玩得還挺開心的唷!
小磨菇也來玩玩看吧!
最後小磨菇自己再來一張獨照留念 ~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保存了相當完整的伐木場景和意象,
在園區裡處處可見前人留下的痕跡和早期的檜木房和運載鐵道,
讓來訪林田山的遊客們都能身歷其境的感受當年的伐木歷程,
由於林田山風貌與九份相以,故有“小九份”之稱,
但小磨菇還是比較喜歡林田山的氛圍,
因為現在的九份已太商業化,失去了原本寧靜安謐的山城風貌。
105.01.28.花蓮-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是懷舊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