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之歌附近的商場簡單的填飽肚子之後,
我們就要來去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參觀囉!
監獄,對我們一般民眾而言是神秘又不熟悉的地方,
因為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所以一般人對監獄都充滿了好奇,
今天小磨菇就要來參觀位在嘉義東區的嘉義舊監獄,
移監後的嘉義舊監獄變成了國定古蹟,
變身為觀光景點,揭開了監獄的神秘面紗,
獄政博物館不僅保留日治時代特殊建築,
同時蒐藏全台關於監獄的珍貴文物。
嘉義舊監獄,
建於民國8年(日治時期大正11年),已將近百年歷史,
嘉義舊獄在民國83年3月搬至鹿草鄉後,
舊監獄就不再關犯人,
因為經歷經台灣日治、光復時期的獄政發展史,
不僅年代久遠,其日治監獄建築也是目前台灣僅存,
目前政府已於94年訂為國定古蹟遺跡,
並轉型為「獄政博物館」。
監獄門樓原為磚造,
在1930年大地震時震垮,
現在看到的是重建後的門樓。
經過多次修建與粉刷的舊監獄大門 ~
入口處也放有導覽時段的介紹立牌 ~
免費參觀但是不能自由參觀,
開放導覽時段為下圖中的四個時段,
須提前到入口處集合,
採團進團出方式入館參觀。
進入嘉義舊監獄後會先看到正前方這棟主建築,
裡頭有典獄長辦公室、行政辦公室與監獄房舍。
右手邊是行政辦公區域,
充滿濃濃的日式木屋建築風情。
接見室 ~
舊監男、女受刑人均有收置,但須嚴為分界,
因此男、女受刑人接見室的位置也不同,
當時男受刑人接見室位於中央台左後側,
提帶受刑人接見時須經由中央台出入,共設有3個接見窗口;
女受刑人接見室,均是以一道透明的玻璃窗與外界隔離,
看似無形,卻是天壤之別,
玻璃內是失去自由的身驅,玻璃外則是摯愛的親友,
一線電話串起了兩端思緒,
每日在此總有許多溫馨感人的劇情上演著。
接著要去婦育館參觀當年收容女性受刑人的地方~
舊監女監名為婦育館 ~
婦育館外觀 ~
舊監時期的女監稱為「婦育館」,
因專收女性受刑人及其歲以下之子女而名,
後改稱為女監,與男監以一牆區隔,分界管理;
其建築格局大致可說是男監的縮影,
設有舍房、工場,唯一不同處,
是女監中另設有一間專供照顧小孩的育嬰室,
當女受刑人在工場作業時,
其攜入之子女便集中於育嬰室,一起接受照顧與管理,
傍晚收封後便隨同母親進入舍房作息。
中間為走道,二旁就是關受刑人的房間。
簡陋依舊的牢房 ~
舊監因興建於日據時期,
在當時人權未盡普及的環境中,
自然也對受刑人之基本權益未加重視,
因而舍房內之相關設施不僅十分簡陋,
受刑人於舍房內的生活也頗令人感到詬病,
例如其排洩物均集中在舍房木桶內,
不僅污穢難聞且影響衛生,
直至光復之後,受刑人的舍房設施才逐漸加以改善。
因為法律允許女受刑人
帶著3歲以下的幼童一起入監服刑,
所以女監中設有這間育嬰室。
育嬰室裡還有搖籃、木馬喔!
古老竹編的的搖籃 ~
在監獄中受刑人需處處受到監管,
澡堂和廁所是開放式,沒有自由與隱私。
原本的禮堂現在提供一些道具讓大家拍照 ~
我家偶V編號“2597”~
這是女監受刑人放風的地方 ~
「日新堂」是以演講、電影、音樂、
表演等教育與教化收容人的地方。
舊監各棟建築間均有許多的畸零地,
早期受刑人便運用這些閒置空間,
親自製作庭園造景加以美化,
例如日新堂、第一、二工場
與智舍所構成的東、西兩區景觀,
有如左營春秋閣、中橫公路、小故宮等,
下圖則是第一工廠前,受刑人所做的園藝造景。
舊監目前的第一、第二工場
係於1922(民國11,大正11)年所興建,
當時為一完整木造結構建築而未加以區隔,
後因業務之需陸續隔為3個工場。
嘉義監獄內總共有四座工廠,
第一工場主要展示關於監獄重要文物,
其他工廠則是擺放受刑人的創作及參賽作品。
第一工廠和第二工廠的詳細介紹看板 ~
第一工廠展示關於監獄重要文物 ~
整棟工廠都是木造的,
換下來的木頭也留在現場展示。
嘉義監獄舊監模型 ~
嘉義舊監獄為賓夕凡尼亞式監獄,
其特徵為在中央有一座扇形台
來管理周圍呈手掌狀放射出去的囚房,
其入口為石材裝飾造型玄關,
進去後為前庭,而後是行政樓,
繼而是中央台與三條放射狀男監舍(智、仁、勇三舍),
嘉義舊監獄為扇形建築,有利於監控收容人以節省警力。
自強外役監獄模型 ~
自強外役監獄位處花蓮縣光復鄉,
面向中央山脈、背倚海岸山脈,
採四合院農莊式建築紅瓦白牆,
為環境優美之開放性矯正機關。
棟札(修復紀錄)~
第一與第二工廠的中間
設有給當時受刑人使用的廁所,
完全沒門,真的是一點隱私都沒有啊!
第二工廠裡頭展示著照片與受刑人的作品 ~
受刑人利用獄所物品所創作的展覽,
有很多很有創意的作品,
當然也有很多故事埋藏在其中,
有興趣可以來參觀聽導覽就可以聽到。
參觀完第一、第二工廠出來後,
往第三、第四工廠參觀去,
在第一、第二工廠後方則是男監澡堂。
男受刑人澡堂 ~
從男監澡堂過來後會看到這棟囚房 ~
男監長長的走道感覺到沉重的氣氛 ~
空間很小,坐式馬桶是後來才改建的,
日據時代是放個木桶而已。
舊監舍房主要建築型態
為3條放射狀的扇形舍房,
強烈的監獄象徵為其建築特色,
直至今日舍房的格局仍未有所改變,
僅歷經多次翻修屋頂的紀錄
以及晚期建築外牆施以洗石子裝修。
現在所看到的第三工廠,
是目前3個工場中跨距最大,
且是唯一內部採用鋼筋混凝土樑柱之建築,
推測可能於民國50年代所興建的。
第三、第四工廠的詳細介紹看板 ~
每個工場內部設施與作業項目,
均隨著時代的演變,
從木工、篙工、編織到印刷皆有,
以使受刑人在服刑期間
能養成勤勞習慣,習得工作技能。
農作用具 ~
這裡還有擺放受刑人的創作及參賽作品 ~
第四工廠裡擺放受刑人的創作和參賽作品 ~
舊監的病舍與醫療診間均位於仁舍舍房後端 ~
當時的醫療診間係與辦公處所合併,
設有掛號室、診療室、藥庫、觀察病房、
住院病房(計有10個床位)、消毒機械、
牙診療床與機具等,設備齊全,
在當時已不輸給嘉義任何一家中型診所乃至於大型醫院。
惟當時醫療人員十分匱乏,
日治時代日方曾派有駐監醫官,
重病需治寮者便收容於病舍中,
由醫護人員就近觀察照護。
每間舍房(雜居房)面積約7.19m2,
在空間設計上,
無論牆面的厚度與平整、房間格局與尺寸等,
至今仍是現代建築工法所望塵莫及的。
簡陋依舊的房舍 ~
房舍上方還有一頗為特殊之設計:空中巡邏道
空中巡邏道俗稱貓道,
在民國62年以前就已存在,
採用木造結構與閣樓式天窗設計,
其主要用途是用於修繕舍房通道,
進行舍房安全檢查,
並還附帶有監控受刑人舍房動態的功能。
智、仁、勇舍房的介紹看板 ~
這是通往「仁舍」的走道 ~
「中央台」~
參觀完仁舍後,來到中央台這兒的空間繼續參觀。
中央台為中央監視台的簡稱,
早期中央台之主要目的為監控受刑人舍房動態,
因扇形舍房的設計與中央台連接,
如此便可以最少人力達到掌控全監動態的效果;
依整體架構而言,中央台可視為監內重要建築之一,
不僅是監控全監、勤務調派的樞紐,
同時因其空間所形成的特殊氛圍,
自然而然便形成監內極具吸引力的地點之一。
從中央台向外延伸為智、仁、勇二舍房,
坐在這裡可以同時監看三舍房,節省人力。
中央台前方還設有各處警示燈 ~
在這兒也有展示「嘉義舊監獄」的整體建築模型 ~
中央台的介紹看板 ~
一旁還有用來處罰犯人的笞刑具,
笞刑就是鞭擊臀部,要趴在刑具上打,
但是也不是隨便亂打,使用上有相關規定,
例如16歲以下60歲以上不能打,
這個笞刑具主要是針對竊盜犯。
中央台的兩側也擺放了
戒護人員與收容人的制服展示。
下圖這是收容人制服 ~
戒護人員制服 ~
「特別接見室」的空間放置了當時使用的戒護文物 ~
戒護文物 ~
展示手銬、腳鐐、齒鐐'皮手梏...等。
最後來到典獄長室參觀 ~
典獄長室分為左右區,
右邊是沙發組,左邊是辦公桌椅;
二兩採光良好,窗戶造型復古典樸,
而且內部暗藏平衡小機關,
像復古火車車廂窗戶為上下推拉方式,
但可以開拉到任意高度,非常智慧的技巧。
據說受刑人服刑期滿出獄前最後一關,
就是到典獄長前聽完典獄長勉勵的話,
蓋上印章才能走出監獄,而且不能說再見。
我們這次的參觀順序為門樓→接見室→
婦育館→日新堂→工場→衛生科(病舍)→
仁舍(囚房)→中央台→行政區域→典獄長辦公室。
嘉義舊監獄整個參觀時間大約一個小時,
如果到嘉義市旅遊可以安排在行程裡,
到這裡來認識監獄文化,
也更加肯定自由的可貴無價,歹路不要走。
107.2.3.在嘉義舊監獄參觀
嘉義舊監獄(獄政博物館)
地址:嘉義市東區維新路140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每週一公休,
農曆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及中秋節等國定民俗節日為固定休館日,其餘休館日期另行公告。
每日開放9:30、10:30、13:30、14:30共四個時段,由導覽志工帶入館導覽。
※團體預約或一般訪客,請於導覽前至入口處集合、登記,由導覽志工以團進團出方式帶領入館參觀。
預約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8:30~11:30、14:00~17:00
預約專線:05-3621873